莫让“饭局”成“困局”

近日,中纪委接连通报了河南、湖北、安徽等多起党员干部违规吃喝问题,这并非偶然的零星现象,而是对“舌尖上的腐败”顽固性的集中警示。党员干部须时刻绷紧纪律之弦,坚决抵制违规吃喝的不正之风,严防别有用心的“饭局”变为深陷难拔的“困局”。 违规吃喝表面是“联络感情”的嘘寒问暖,背后是利益输送的暗度陈仓;说是“工作需要”的正常接待,实则为权力寻租的隐秘通道。几杯酒下肚,“盛情难却”冲垮了纪律防线;几道菜上桌,“下不为例”模糊了原则底线。当“围坐共食”异化为“围权分利”,推杯换盏间流动的不是情谊而是算计—...


  近日,中纪委接连通报了河南、湖北、安徽等多起党员干部违规吃喝问题,这并非偶然的零星现象,而是对“舌尖上的腐败”顽固性的集中警示。党员干部须时刻绷紧纪律之弦,坚决抵制违规吃喝的不正之风,严防别有用心的“饭局”变为深陷难拔的“困局”。

  违规吃喝表面是“联络感情”的嘘寒问暖,背后是利益输送的暗度陈仓;说是“工作需要”的正常接待,实则为权力寻租的隐秘通道。几杯酒下肚,“盛情难却”冲垮了纪律防线;几道菜上桌,“下不为例”模糊了原则底线。当“围坐共食”异化为“围权分利”,推杯换盏间流动的不是情谊而是算计——“酒杯一端、原则放宽”的潜规则在酒酣耳热中生效;“筷尖一抬、绿灯即开”的歪心思在菜过五味后达成默契。违规吃喝行为啃食的是政府公信力,败坏的是政治生态,清风正气就在推杯换盏间悄然流失。

  这一现象屡禁不绝的背后是多重原因的深层交织。其一,侥幸心理腐蚀思想防线。部分党员干部对纪律规矩缺乏敬畏之心,自恃手段隐蔽、圈子可靠,认为违规吃喝是小事一桩,存在“查不到我头上”的投机心态,严重低估了“越往后越严”的执纪力度,最终在温水煮蛙中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。其二,政绩观错位催生畸形需求。部分党员干部将“酒桌活跃度”等同于“工作推进力”,将违规吃喝精心包装成招商引资的必要成本和沟通协调的常规动作,甚至形成“不喝酒办不成事”的荒诞逻辑,使自身深陷困局而浑然不觉。其三,监管不力导致执纪困难。对违规吃喝的源头预防、过程监控、事后严惩的闭环链条仍有薄弱环节,加之基层“熟人社会”人情干扰、单位“护短遮丑”行为影响,使得违规吃喝问题在“发现难、查处软”的困境中反复反弹,为歪风邪气提供了存续空间。

  根治违规吃喝问题,需多管齐下、精准发力。以思想“破冰”破除侥幸心理,常态化开展警示教育,用“案中人”警醒“梦中人”,将违规吃喝的惨痛代价具象化、可视化,讲深讲透“一顿饭”“一杯酒”背后的政治危害,让敬畏之心真正入脑入心。以制度“划界”重塑政绩导向,制定可操作、易监督的正负面清单,明确“可为”与“不可为”的刚性界限,严控陪餐人数、用餐标准及场所选择,让“清茶一杯谈成事”成为常态。以科技“赋能”破解监管难题,打通财政支付、税务发票、公车管理、场所监控等数据壁垒,运用大数据算法对异常消费、高频次接待、隐蔽场所活动等风险点实施动态监测与精准锁定,让披上“隐身衣”的违规吃喝无处遁形。

  违规吃喝背后从来不是纯粹的人情往来,而是精心设计的围猎陷阱。唯有以敬畏之心恪守原则底线、以纪律准绳丈量饭局边界,对每次邀约多一分“为何请我”的清醒,对每笔餐费多一些“是否合规”的较真,方能避免“饭局”异化为党员干部深陷其中的“困局”,在公私分明中守护好为民服务的初心本色。

  (作者:谭玥慧)

  编  辑 | 蔡伊博

  责  编 | 肖安琪 陈煜坤

  美  编 | 席珺珺 何洁玲 李育曦

  编  审 | 谢 晓 周运华

  投稿邮箱 | yjyz003@163.com

  — END —



相关资讯